日前,受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邀请,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沈道齐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城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对中国城镇化研究进程进行了回顾,并对中国未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思考。
1、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城镇化(Urbanization)作为外来语,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入中国,城镇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中国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是: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社会占主要份额;地区之间城镇化不同步,反映在空间上即城镇化的不平衡性;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类型性;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既来自“自上而下”要求但更普遍来自“自下而上”的基层城镇化;城镇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对加速城镇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影响等。
2、中国城镇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点
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由于各自的行政制度和经济基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各异,因此各国(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开始的时间、发展速度、已经达到的水平、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途径、措施和政策也不尽相同。中国城镇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点主要是:存在二元城镇化模式,中国城镇化二元特征起源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项核心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社会实践,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经历过的;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几次出现不持续、不稳定,出现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停滞,甚至衰退状态,主要是受到当时城市发展方针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重大城镇化研究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积极进行城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1983年“六五”重点研究项目《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镇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政策》是第一个国家部级的中国城镇化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概括了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大城市自生发展、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的激励和地方经济发展等。1987年国家科委与美国东西方中心之间开展合作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项目准确概括了中国城市化过程和未来,提出了以下建议:健康城市化的理念;多渠道、分层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单向往城市流动;不要为城市化而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取决于改革的进程、两种体制的较量和人民素养的提高等。1988年南京大学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共同组织的中美合作研究项目《中国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认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我国以往通用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概括为“基层城市化”,将我国最低一级城镇性居民点建制镇的发展及其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作用更理性化。1997年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和调控研究》对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以及农村城市化等进行研究,尤其是农村城市化研究界定了城、郊、乡三元地域结构,强调了城乡互助作用,探讨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制约、运行和效益机制,是当时中国研究农村城市化最全面深入的研究报告。进入新世纪,城市化研究从宏观研究扩展至自然、生态、城市社会等专题。2007年中国科学院《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课题系统揭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基本理论,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约束理论,城市化过程的动力与制动力消长转换理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驱动机制与基本定律,提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4、对中国未来城镇化研究的思考
中国学者在城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对国家城市建设、发展诸多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未来在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质量方面需要做的有:认真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还需要制定哪些相应的政策;如何妥善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针对不同地区的原有条件和所处的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如何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模式;对城市来说如何避免“一窝蜂”的发展和建设,如大面积建设新区、大学城,用建万顷良田的方法扩大城市用地等;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不只是达到城乡一体化,如何更多的关心农民,避免产生被城镇化等问题。
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是研究度量城镇化的指标,不能仅以人口城镇化率单一指标来说明城镇化的水平,除了人口城镇化水平外,研究城镇化进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以及用什么方法取得数据,比如如何用大数据研究城镇化中的定量问题等。二是要深入研究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各地区的城乡差别;城市内部的贫富差异;城市贫困;以及如何解决二元城镇化中的城乡关系和三农问题等。三是不能忽视城镇化进程中隐藏着的负面影响,如因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水资源紧缺,供水水源不足,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水体遭受污染导致质量型缺水等问题。四是如何克服影响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地面沉降、洪水威胁、城市承载能力降低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五是如何正确看待目前各城市提出的远景发展目标,除了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等口号外,更多如智慧城市、经营城市、人文城市、生态城市、数字城市、收缩城市、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等需要创建,如何在众多城市发展概念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发展适合自身需求的未来城市都是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