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用能分析
(1)乡村地区生活用能占主导地位
终端能源消费分为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由于工业能耗较大,城镇地区的生产用能远超生活用能。而根据统计资料,乡村地区约69%的能源消费集中在生活消费领域,这主要由于乡村地区的生产以农、林、牧、渔、水利业为主,产业能耗强度较低。因此,乡村地区节能的重点应放在生活用能,关注农民用能方式和用能水平的变化。
(2)乡村人均生活用能增加迅速,城乡生活用能差距快速减少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2012年乡村人均用能为2000年的3.24倍,近十年来年均增长10.0%,远高于同期城镇居民4.1%的年均增幅,并且仍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过去30多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比值在1980、1990、2000、2012年分别为5.53:1、3.59:1、2.76:1和1.38:1,2012年乡村的人均生活用能已经超过2003年的城市水平。照此速度发展,未来6年内,乡村的人均生活用能就将达到城市的水平。
(3)电力消费占绝对主导,煤炭消费遭淘汰,交通能耗快速增加
乡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小、空间分散,不能满足现代能源系统运行的经济要求,因此乡村居民能源消费的可选择面较少,日常生活只能过多的依赖电力(2012年占比69.1%)。虽然电力属于清洁能源,但由于电力生产结构不合理(2013年全国发电量的73.8%来自于燃煤机组),因此仍造成了事实上的间接污染。江苏乡村煤炭和秸秆主要作为燃料使用。可喜的是,随着江苏省控煤措施的严格执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日常生活已经逐渐弃用污染的煤炭和秸秆,改用清洁便捷的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主要的炊事用能源。随着私人汽车保有量的提高,近10年来,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交通能耗均快速增加,汽油已上升为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的第一和第二大能源类型,控制交通能耗的过快增长成为乡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乡村新能源利用建议
(1)积极推动“绿色农房”建设
在新乡村建设和改造中,江苏应结合丘陵、平原、湖泊等地区不同的地貌特征和农民的风俗习惯,在农宅墙体保温、主(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行为模式节能、主动式系统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路线,通过点-线-片的方式逐渐示范和推广,最终提高乡村住宅的整体建筑质量和舒适程度。
(2)利用开敞空间广泛建设光伏发电系统
2014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和江苏省发改委相继下发了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文件。文件中提到,在不改变农用地用途、不影响农林渔业基本生产环境、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地利用废弃空闲地、荒山荒坡、废弃物处置场所,以及滩涂、农业大棚和鱼塘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3)以村庄和养殖场为单位建设生物气工程
结合集中连片的新乡村建设,选择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统一建设适度规模的沼气池或秸秆气化工程,工程建成后通过管道对村民集中供气。对于不能马上实施的村庄,也应在村庄规划或改造中预留相应的工程设施用地,选址以便于运输、便于供气为原则,同时村庄内部道路预留相应管道的管距。生物气项目实行由村委会牵头组织、村集体经济和个人分摊费用、专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制度,加之上级财政的补助和村民的有偿使用,实现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运作。
(4)建设充电装置,推广电动交通工具
乡村地区应倡导发展电动交通工具,严控高污染车辆从城区向乡村转移。我省的村庄建设中,公交场站、村委会、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可配套建设车用充电装置,并在乡村公交、旅游巴士、校车等公共车辆中率先普及电动汽车,通过农民的亲身体验,带动电动汽车在家庭中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