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和能源基金会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学术观点综述
2017年4月14日,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和能源基金会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会,围绕大数据、多规合一、城市更新、绿色低碳交通等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次学术交流聚焦规划技术热点创新,旨在为支撑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出谋划策。现将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1、构建城市规划大数据分析系统,支撑规划决策科学性
随着城市发展方向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传统的城市规划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多元利益诉求,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全方位、多要素城市大数据挖掘与开发技术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相较于城市规划传统数据,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数据获取模式与分析方法,它基于互联网平台与技术的应用,重组传统数据并深入挖掘开发各类开源数据、移动出行定位数据、基础设施数据等量化的新型智慧城市数据,全面客观地描述城市现状与问题,实现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动态评估与实时调控。
构建城市碳排放分析、TOD发展指数分析、街道指数分析、城市空间规划评估系统等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加快大数据开发应用,可以实现低碳、绿色、智慧、管理等城市规划新理念下的城市数据可视化分析,以科学的量化分析平台,助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城市碳排放分析平台利用城市遥感及网络数据手段获取高精度建筑及工业源信息,通过机器学习对建筑、工业源进行分类,自下而上构建部门碳排放清单,进而可评估空间与技术政策的减排潜力,识别城市中长期碳排放变化;城市TOD指数分析平台构建“数量+质量”的双维度TOD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具有轨道交通的城市TOD指数进行评估,并实现城市各轨道站点TOD基础数据(开发强度、混合度、公交覆盖率等)的可视化分析;城市街道指数分析平台构建以人为本的街道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网络开源数据计算街道遮荫率、建筑贴线率、占道停车等空间数据,区分步行指数与自行车指数,实现街道功能的评估与再分类;城市空间规划评估系统整合了多渠道的城市空间与运行数据,构建多维度的城市评估分析模块,可定量评估碳排放、交通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支持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多方案比较和情景分析。
2、搭建空间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引领“多规合一”规划实践
推进空间信息平台建设,是落实“多规合一”工作的重要支撑,成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规划和信息化行业的重要工作。以淮安市为例,作为四部委确定的28个“多规合一”试点城市之一,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建立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多部门规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通过绘制一张蓝图、制定一套标准、再造一个流程、建立一套机制,以构建涵盖项目审批主要部门、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
淮安市“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通过统一规划期限、空间坐标、用地分类、控制体系等内容,编制一系列数据规范、标准,提升“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通过摸清家底和规划协调,梳理并建立包括基础空间、多规成果、部门专题、建设项目、文档等在内的数据体系,形成分区管控和控制线体系,绘制完成市县(区)联动一体的多规融合“一张空间蓝图”,有效保障空间战略落实,为制定土地开发计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权威、量化的信息参考;基于“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核心理念,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以“多规合一”成果、部门专题规划和规划实施管理成果等数据库为核心,构建一个包括成果汇展、规划管控、协同预审、决策支持、联动更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空间信息平台,为规划编制、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3、建立城市更新体系,响应“城市双修”下宜居环境打造和空间集约利用
探索建立符合城市转型发展的城市更新体系,响应住建部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将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推动城市宜居环境和空间集约利用。梳理识别城市更新对象,从城市低效改造和战略提升两方面对城市需更新用地进行挖潜,针对居住、工业、商业等不同用地类型,建立量化识别标准,落实低效用地的空间分布,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发展,梳理重要战略地区,确定战略更新用地。建立更新规划体系,应对目前更新改造“零敲碎打、系统缺乏”等问题,衔接法定规划体系,从片区到单元建立城市更新规划框架,编制更新片区和更新单元规划,以规划引领城市更新发展,针对不同更新用地类别,确定不同更新策略,谨慎使用拆除重建方式,综合考虑整治、活化等措施,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和资源评估,筛选出重点更新地区,推进产业转型和中心功能提升。构建城市更新实施体系,针对城市更新涉及既有多个利益主体、实施难度大等特点点,建立集规划、技术、管理、政策、资金和行动等为一体的更新实施保障内容,推进城市更新项目规范有序实施。
4、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区域交通集约化发展与城市混合功能空间布局
打造区域综合交通集约化与特色化发展模式,响应空间发展需求,构建快连快通的交通体系,以实现城市群交通一体化、高速化、公交化为目标,使城市群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系统。以江苏为例,推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建设,需要着眼于高速铁路、城际客运铁路、高速公路为主干的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的统筹规划,重点关注客运铁路全过程出行时空分布,以时空可达性作为评价指标,评估城际间铁路全过程出行效率以及铁路沿线城镇活力点集约化分布。同时,应对现状城市群以旅游交通为代表的多元特色城际交通出行需求,着力构建“快进、慢游”的跨区域绿色低碳休闲旅游交通体系,依托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打造观光列车、观光轮渡、旅游公路、风景路等旅游交通设施网络,健全面向全域的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以TOD理念引领城市空间发展布局,鼓励发展与土地混合利用相互反馈的城市交通网络,在宏观空间布局上打造TOD引导下的紧凑型城市格局,以骨干公交网络支撑城市骨架,提高公交网络沿线的开发强度。同时,应注重TOD发展理念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对接,分别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实现TOD理念的落实。总规层面应注重宏观尺度下的公交友好型公共空间网络营造,着力道路微循环打造,营造适宜步行的特色街区与绿色交通网络;控规层面应关注创建公交站点周边的各级城市中心,建立TOD公交先导区,并提出符合TOD发展的控制指标;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关注街道布局、配套设施、地标建筑、社区配套等要素的空间设计优化,实现TOD理念在建设实施层面的保障。
为科学地引导规划的实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构建城市低碳公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指标为例,考虑优化现行“公交站点覆盖率”的统计方法,纳入覆盖人口、岗位数等统计指标并以公交站点实际的时间可达性替代现状空间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综合考察公交服务对于“人”群活动的有效性覆盖;针对地铁出行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建立城市地铁接驳段出行满意度等指标,以定量化评估地铁接驳设施资源配置效益,为提升地铁全过程出行服务水平提供决策支撑。
5、加强城市精细化设计,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复兴
针对城市快速扩张、机动化蔓延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环境品质欠佳、活力缺失等问题,亟待转变理念,以人为本设计城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以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打造宜居、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上海黄浦区为例,通过五步打造宜居、活力的全球城市中心区,形成世界级公共空间。第一步是完善吸引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在联系通道增加步行空间以改善步行环境,改造机动车出入口以减少过境交通,增加休闲场所以增加活力;第二步是改善主要连接道路形成街道氛围,宜采取林荫大道方式,挖潜微广场,以街角空间和退线空间的改造激活街道界面;第三步是创造慢行回路,提升生活性支路的品质,完善慢行网络,划定行人通行区,改善街道设施,增加遮荫,改善行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道路状况,将高品质的步行道联系成“回路”;第四步是分类取代分级,从公共空间角度出发,将原先的主次支街道网络分级体系改为公共空间分类网络,融合城市道路、慢行道路、街巷、广场、联系通道、滨水区域及公园等空间,将公共空间连成网,打造城市市民生活的客厅;第五步是推动建立相应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保障,强调规划、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的协同,整合空间系统,共同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完善和复兴。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撰稿)